刚做亚马逊时,总觉得前途一片光明,看着别人能轻易卖爆产品,总觉得自己若有了对的产品,合适的价格,配之恰当的营销活动也是有机会做爆的。可真到自己手里了却发现不仅没把产品做爆,运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。
1、文化差异
选择的产品一定要迎合本土化和品类专业化。本土化特色的产品,更能触发买家的购买欲。本土化的服务,更能让买家感到亲切。迎合本土化的产品能最大限度拉近和买家之间的距离,消除隔阂。如果买家看到你卖的产品就像一个杂货铺,会让人感觉不专业,专注于做一个品类,可以让客户看到你是专业的,客户也能从店铺中买到很多配套的产品,这样不仅对品牌运营有好处,也方便推广同类目的产品。
2、产品开发
产品开发时间过长,进展缓慢想快速打进市场,产品生产周期在保质保量的同时,卖家要加快进度。在当下互联网信息共享的时代,慢工出细活儿固然好,但也给了竞争对手大量的时间。很多工厂在承接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销售员、业务员、发货人员等均可能成为竞争对手打探的对象。所以,挖掘好产品后,我们要加快生产,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做好防泄密工作,让产品在上市初期能有个好的开始。
3、产品竞争
没有绝对的好产品,但放对了市场的产品就是好产品,这样的产品才有可能被打造为爆款产品。
比如一个新卖家,一开始做亚马逊就选择了美国站,美国站(红海)需求大,竞争也大,并不代表你适合。当你选择的产品(销售目标对象需求不准,文化忌讳不了解等),那么不要朝思暮想“爆款”的到来,等待你的是撞头磕脑“碰壁”。产品再出色,运营能力再强,需求不对,人文特色习惯不符合,过程也将坎坷。
比如一个新卖家,一开始做亚马逊就选择德国站(蓝海),加拿大站等蓝海市场,竞争适中,需求也可以,那么你成长和成就爆款的几率就大。尤其是欧洲站的德国,目前有VAT的限制以及小语种的制约,但只要卖家注册了VAT就相当于有了合法的保障,在众多被洗牌后的卖家中,占据他们原来的地位,需求那么大,换的只是不同的专业卖家。
4、产品优势
没有卖点作支撑,无法有效说服买家购买。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,关键是如何找到目标用户,找到后如何打动他们使之产生购买欲望?前者可通过种种引流渠道找到意向用户,后者卖家需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或生产。用户需求在哪里可被挖掘到?卖家可通过搜索引擎、行业分析报告、社交媒体使用关键词搜索找到特定信息,这需要卖家耐心的搜索,且对于社交平台上小组这种组织,可以多逛逛,了解他们关心的信息,这些也是非常容易找到的。
5、排名规则
了解排名规则,防止恶意竞争,增加用户购买体验。有人总想走小道,到头来一场空。产品排名规则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有多很多,卖家可多多学习了解,知道销货成本是什么,怎么样做能更好的优化产品,对涉及到的影响因素,我们应认真的优化且向优秀目标进发,在此过程中,除了不定期学习且了解规则变动外,对运营技巧的不断学习也是必要的。
6、营销策略
营销策略要提前制定,执行力要更紧营销策略,特别是对爆款打造或新品测款上。这个策略不是定死的,而是大框架下依附产品的运营数据随时进行微调的。比如说前期我们要明确受众用户,如何把产品推送到这类用户眼前,如何增加买家黏着性,如何增加回购率,围绕这类数据,策略也好,营销费用也好,都需要应变。但在大框架下,团队执行力如何保证,这很考验负责人。负责人可先依据营销策略写出项目进度表,每月,每两周、每周、每天要做的事,达成的目标都要写清楚,责任到人。虽说实际情况是多变的,但如若与达成的数据相差太多,应追责到人。
(文中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客服)